#1
日前參與圓環文化工作室所舉辦的淡水古蹟導覽活動,參觀淡水地區的廟宇,包括鄞山寺、福佑宮、龍山寺、清水祖師廟以及老街上的路邊小廟,這些廟與歷史相當悠久,記錄著清朝漢人、客家人移民來台開墾的故事,並暗藏著清朝移民者與原住民融合的故事。
當時因為時間的關係,來不及從珍貴的文化遺產中讀出老祖先的故事,於是,趁著假日空閒時刻再次拜訪淡水的老廟宇,第一站就是客家人的佛寺—鄞山寺。
#2
「鄞山寺」建於道光二年(1822年),至今已逾一百八十餘年,寺內奉祀定光古佛,現已公告為二級古蹟,也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前清會館之一。
台灣奉祀定光佛的佛寺相當少,只有淡水鄞山寺和彰化定光佛廟,為什麼在此處建廟崇祀定光佛,這就是清朝漢人、客家人的移民故事了。
#3
清朝中期,滬尾的汀洲客家人與泉州漢人移民合作墾拓,居住在市街裡共建媽祖廟,後來分道揚鑣,汀洲人在郊外建定光佛寺,定光佛為閩西汀洲人的地方信仰,然而,客家人與漢人紛爭不斷,寡不敵眾的情況下,客家人繼續遷移,到了清朝末年,此廟附近已經很少有客家人了,而香火也隨之冷卻下來。
#4
鄞山寺並不像一般閩南人寺廟香火鼎盛,看香爐就可知道香客不多,然而,少了人生鼎沸的熱鬧,反而保有其古樸幽靜,走在寧靜的寺廟中,更能欣賞寺廟建築之美,更能細細閱讀鄞山寺裡的客家人的故事。
#5
其實,漢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就像三角形,各據一端在台灣這塊土地求生存,原本住在平地的原住民,因為漢人、客家人爭奪土地,只得往山上遷移,而人數較少的客家人又不敵漢人,同樣的往山區四處遷移,這段移民史充滿了辛酸血淚。
然而,很難說誰對誰錯,當年為了求生存只能如此,我們身為後代子孫來看這一段歷史,或許該試著以三方不同觀點,從中學習互相尊重對方。
#6
#7
滬尾街經商之羅可斌、羅可榮弟兄捐出土地,向台北汀眾募款,於1823年動工,翌年落成,由汀州迎「定光古佛」來淡水庇護汀眾,名為「鄞山寺」,「鄞」指的是汀洲的鄞江,是汀洲重要的河川。
寺旁建兩廂房做為「汀洲會館」,會館是一種同鄉會之團體,有照顧鄉親、互相濟助、凝聚感情之用,彰顯客家人團結之精神。
#10
鄞山寺坐西面東,後有大屯山為屏,左倚觀音山,前朝淡水河口,遙遙望向福建汀洲原鄉,寺前鑿有半月池,形成「前水為鏡,後山為屏」的佈局,寺廟格局依蛤蟆穴型式的風水來設計,半月池宛如蛤蟆嘴,寺廟後方兩井有如蛤蟆雙眼。
#11
中國傳統建築重視風水,而客家人似乎比漢人更重視風水,客家人居住山區,地勢封閉,人口外流,讀書風氣興盛,與人數較多的漢人競爭,為求功名而特別重視風水。而台灣清代佛寺建築受到道教及民間信仰影響,亦多重視風水格局。
#12
以前淡水市區有一條草厝尾街,為泉州人居住地區,相傳是蜈蚣穴,而蛤蟆是蜈蚣的剋星,於是泉州人用計使鄞山寺的其中一水井渾濁,讓蛤蟆瞎了一隻眼,以破壞其風水。不過,今日我來看這兩口井都黑黑髒髒,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環境汙染造成蛤蟆兩眼都看不見了!!
#13
#14
#15
寺廟後方可以見到以石塊堆砌的弧形坎波,與寺前的半月池構成橢圓型,稱為「化胎」,呈弧形象徵土地孕育之意,化胎下有排水道,雨水可沿著排水道流入半月池,聚水即聚財、聚氣。
#16
鄞山寺的格局採格局為兩殿兩廊兩護室,兩殿指的是有燕尾型屋頂的建築,為於寺廟門口中央位置的是三川殿,後方是正殿。
兩護室指的是三川殿、正殿左右兩邊的長條形建築。兩廊則是連接三川殿、正殿及護室的走道。
#17
三川殿,廟宇大門及左右側門形狀像山川(三川),所以稱為山川(三川)門。左青龍右白虎,龍進虎出代表平安吉利,虎進則羊入虎口,龍出則離尊貴,因此,進出廟門應由左方門進、右方門出。不過,鄞山寺的左有側門都關起來,那我們只好走大門囉!
三川殿的屋頂脊分作三段,中段抬高,並作垂脊,使屋頂層次變化豐富,增加華麗精緻的感覺。
#18
#19
中間大門畫的是韋馱護法和伽藍護法。
#20
#21
四大天王的塑像,分別持著寶劍、琵琶、寶傘、索蛇。執劍者,風也,執琵琶者,調也,執寶傘者,雨也,執蛇者,順也,合起來即「風調雨順」。
#22
#23
#24
#25
抱抱鼓石,上面雕著卷螺紋和花草圖案,其作用在於加強門柱穩定度,使門板開關時不會動搖,通常中央的門使用石獅子或抱鼓石,兩側的門使用石門枕。
#26
#27
石門枕,用於左右側門。
#28
寺中有相當精美的木雕、石刻、龍柱、泥塑、剪黏作品。三川殿右側門的邊牆有加彩泥塑,上方雕刻定光佛降龍圖。下方為為獅子耍旗及玩綵球,取其諧音有「祈求」之意。
#29
三川殿左側門的邊牆,上方雕刻定光佛伏虎圖。下方為獅子舞戰戟及弄磬樂,取戢和磬的音,有「吉慶」之意。合起來便是「祈求吉慶」。
#30
螭虎石窗,4隻螭虎盤據成香爐的圖案
#31
看的出來4隻螭虎嗎?紅點藍點是眼睛!
#32
中庭有一個滿是生鏽痕跡的鐵鼎,是道光年間所留下來的古物,鼎身有八卦和火焰圖案,下方有三腳撐起圓鼎。
#33
很像是圓圓的獅頭及代有利爪的獅腳。
#34
燕尾脊屋頂是粵東潮州派風格。閩西汀洲出海口在漳州、泉州、潮州,因此建築風格受其影響。
#35
#36
#37
屋脊上有許多剪黏裝飾,中間部分是以戲台人物作為題材。
#38
靠近左右兩端有菊花及梅樹的剪黏裝飾。
#39
#40
#41
馬背式屋頂,屋脊平直不向外突出或捲翹,圓緩的馬鞍型曲線牆頭,厚實而親切。
#42
#43
定光佛寺被閩南人唸成了鄧公佛,因此出現了鄧公路、鄧公里、鄧公國小!現在還稱鄞山寺為鄧公廟!
#44
屋頂斜坡上用筒狀瓦片連成ㄧ道道線條,前端的圓形封口稱「瓦當」,瓦當上有牡丹花圖案,象徵富貴。
倒三角形的瓦片稱作「滴水」,使屋簷的雨水匯集流下
#45
#46
#47
龍頭魚身色彩鮮豔、生動的鰲魚,鰲魚不只外觀引人注目,其實際作用可增加樑柱間直角的穩定度,稱為「插角」。
#48
門口以抱鼓石代替石獅子,那麼獅子跑到哪裡去了呢?原來,抬頭在樑柱之間即可看見左邊有雄獅子玩彩球
#49
右邊是雌獅子逗弄小獅。
#50
#51
#52
#53
正殿前的八角龍柱,由上往下盤繞柱身,龍頭至柱底又抬頭朝上作勢欲飛沖天模樣。
#55
#56
#57
#58
傍晚五點左右,夕陽自中庭灑入正殿,古樸的寺廟頓時金碧輝煌閃閃發光!
#59
#60
#61
#62
#63
供桌是道光23年的古物,正面雕刻5隻閒雲野鶴。
#64
#65
#66
#67
左護室是以前的會館客房,現在則供奉當年興建寺廟的祖先。
#70
右護室的最後方是廚房,半開放的廚房通風明亮,屋頂還有天窗採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