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談到滬尾砲台的歷史,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清朝中法戰爭之後,朝廷在澎湖、基隆、淡水、安平及旗後等5處海口興建十座西式砲台,以加強台灣海防。

1886年(光緒12年)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督造滬尾砲台,於1889年完工,砲台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之「北門鎖鑰」。砲台坐北朝南,為一座隱蔽式的暗砲台,形狀為矩形,由外而內有:土垣、壕溝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及廣場。砲座及子牆是由鐵水泥鑄造完成。




滬尾砲台原有4座砲台,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1尊、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1尊、8吋克魯伯後膛砲2尊,現皆已不存。

今日的滬尾砲台,除了大砲都不在此處,其餘建築都保存相當完整,原因就在於滬尾砲台並未實際參與戰事!因而我們後人得以欣賞百年前的軍事建築!




中間廣場禁止進入,偶而會作為藝文表演空間。
我在星期假日的上午前來滬尾砲台,發現遊客只有小貓兩三隻,詢問售票人員,似乎參觀古蹟的遊客大多前往紅毛城、小白宮等地,或許是滬尾砲台地勢較高,搭乘公車捷運的遊客不方便前來,滬尾砲台便乏人問津,不過我喜歡滬尾砲台勝過紅毛城、小白宮等,原因在於安靜、遊客少,門票便宜(只要20元),廣場周圍的大樹下也是個乘涼午睡的好地方!








砲台之甬道為士兵之寢室、辦公室、儲彈室及日常活動空間,甬道間皆相通連,兼有作戰防衛作用。







現今甬道內作為藝文展覽空間,但是門口貼著這張紙,我進去一會兒,便膽小的跑出來了,還是在甬道之上四處走走就好!










瞄準淡水河口、大砲發射~~~~~~~




哎呀!有黃金!難道是百年前劉銘傳遺落的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mileneko 的頭像
    smileneko

    NEKO 無敵

    smilene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